在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党委共同指导下,首都互联网协会媒介融合专业委员会联合果壳网共同推出“我在科普·十九大时光”专栏,组织一批科普界一线实践者,以自身经历和体会,展示科普战线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砥砺奋进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互联网+科普”并非互联网和传统科普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互联网与新时期科普规律加成后的创新升级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科普行业进步的一个标志,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广阔的容纳度和更前沿的敏感性,更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的生动体现。
2016年中秋节之夜,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彼得‧哈里森球幕天象厅内,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的颁奖礼正在进行。这项全球性的专业权威摄影赛事每年举办一届,总冠军将获得“年度天文摄影师”这一头衔。这一届的所有获奖作品此时都已经公布完毕,只等揭晓最后的总冠军花落谁家。接下来,我看到我的名字,以及我拍摄的作品,被投影在了天象厅的球幕上。这是第一次,来自中国的摄影师获得这项赛事的总冠军。
这幅日全食贝利珠串像,让我夺得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主办的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的总冠军。 供图:Steed
我并不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作为果壳网的主笔之一,我的工作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在认识宇宙和探索太空方面不断取得的进步。拍摄星空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个兴趣,倒不如说是一种手段。我希望能够通过照片上令人惊叹的美妙夜色,去唤起更多人对于地球以外浩瀚宇宙的向往。
就我本人而言,从小就对地球以外的一切感到新奇,几乎本能地会被相关消息所吸引,甚至一度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还去紫金山天文台攻读过宇宙学方向的博士。我曾经以为,对头顶的星空充满好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凭着这样的一腔热情,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时,我选择了科学传播这一行业,希望把我对星空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科普杂志社这样的传统媒体工作了几年之后,我加入了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平台。在此期间,我不仅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编译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还翻译出版了多本科普图书,既有适合小孩阅读的《美国国家地理‧愤怒的小鸟》系列,也有更适合大人阅读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史前历史》。
然而,多年来从事科学传播的经历让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文章和图书的内容虽然都很不错,它们的读者群体却仍然相当有限。我满怀热情地从事科普写作,把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前沿的科研动态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却似乎没能通过这一些文字把我的热情也传递出去。这一点让我困惑不已,直到第一次被人问道,为何会对星星这么感兴趣,你又看不见它们。
确实,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星空从我们的头顶消失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提高了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照亮了城市的夜空,遮蔽了我们遥望宇宙的视线。特别是对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星空几乎要成为一个传说了。如果一样东西跟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大多数人甚至都接触不到,那么它恐怕很难让人产生兴趣和热情,哪怕这样东西是神秘而又浩瀚的宇宙本身。
想清楚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尝试写作以外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希望把星空重新带回到人们的生活里来。星空摄影就是我尝试的手段之一,毕竟,一图胜过千言万语。一幅科学的星空摄影作品,不仅仅可以准确描绘天象实况,还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这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准确传递的。
我的星空摄影作品先是在发布在个人微博上,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好评,进而陆续刊登在美国的《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英国BBC出品的《仰望星空》(Sky at Night)和《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上,先后在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博物馆、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浙江省科技馆等地展出,还有一些作品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推荐,发表在NASA官网的天文每日一图(APOD)栏目中。
除了传播自己拍摄的星空作品以外,受到APOD的启发,我还创办了夜空中国网站,每天推荐一幅其他星空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并同步在个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更新。3年多以来,近200位中国星空摄影师在这一平台上发表了超过1000幅摄影作品。我特意标明了每幅作品的具体拍摄地点,目前已经涵盖了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中国的几乎每一个省份。
这些星空摄影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仅在微博平台上,相关线亿次。慢慢的变多的人在这里欣赏到壮美星河,了解到这片星空距离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并不遥远,产生了冲动想要置身星夜之下,亲身感受来自暗夜的魅力。接下来,其中一些人会意识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进而会对地球以外那个更广阔的宇宙产生兴趣。这才是我从事和传播星空摄影的初衷。
一晃又是一年,2017年的年度天文摄影师大赛颁奖礼,仍在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彼得‧哈里森球幕天象厅内举行。这一回,有4位来自中国的星空摄影师登上了领奖台,创下了获奖中国人数最多的纪录。无一例外,他们全都是夜空中国的老朋友,曾经有多幅摄影作品登上过夜空中国的平台。
电话:186-3866-9716 邮箱:603563544@qq.com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