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泉县北五十家子村于景刚家的院子时,一家人正忙着挑拣杏核。“今年改接大扁杏,我家20亩杏林能收入4000多元。”于景刚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普通山杏平均亩产杏核10公斤,杏核每公斤5元;大扁杏杏核产量是普通山杏的2倍,售价每公斤可达10元。
“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通过实施这五大工程,一株山杏经过“山杏—杏核—杏仁、杏皮—杏仁露、活性炭”的循环升值之路,最终升值百倍。目前,该县山杏产业年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
“以往山杏都是自生自长,现如今成了咱农民的金袋子,得仔细伺候着。”于景刚说,他那20亩大扁杏成了自己的“心头肉”,培土、浇水、施肥,管理环节一个都不落,产量、品质自然就上去了。
长期以来,山杏多产于贫瘠山地,受自然灾害困扰,基本是“十年八不收”。近年来,平泉县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以县林果总站为龙头、各区域技术推广站为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山杏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此外,该县还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契机,明晰山杏林“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广大林农经营、管护山杏林的劲头更足了,“十年八不收”变成了“十拿九稳”。目前,全县优质山杏林基地总量达到67万亩,年产杏(扁)核 10050吨,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山杏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没有自己响当当的品牌不行。”县长董正国将山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瞄准了杏仁露。重点扶植“乐野”、“露美达”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鼓励他们瞄准高端、做精产品。目前,全县杏仁饮品企业11家,其中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4家、市级5家,年出售的收益达2.7亿元。
“我们全部使用进口罐体,空罐就0.74元一个。”承德乐野杏仁饮品公司董事长史桂芬说,公司从原料选购、配方调配、加工流程、包装设计上都有严格的标准,产品已成功打入家乐福、北京物美等大型商超。目前,该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的新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可日产杏仁露2万箱,有机杏仁粉等高端产品也即将投放市场。
“生产活性炭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是加工山杏仁废弃的果壳。”平泉华净活性炭公司生产厂长苏力介绍说,附近的杏核交易市场年吞吐量占全国的70%,每年要产生3万多吨废弃杏核皮。
这些废弃杏核皮如果白白扔掉十分可惜,平泉县挖掘当地传统的产业优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年产活性炭3.5万吨,占全国果壳活性炭产量的60%,实现出售的收益2.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7.5万人就业。
走进平泉县“绿世界”活性炭制品公司制画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制作活性炭工艺画,五彩缤纷的贝雕画“万里长城”、挥洒写意的彩砂画“松鹤延年”、厚重天然的秸秆画“耶稣牧羊图”分外吸引人的眼球。公司CEO祁项超说:“活性炭产业发展之初,我们主要以生产活性炭颗粒为主,产品直接投放市场,每公斤纯利润只有1元。”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该县带领企业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家居、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以活性炭产品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手段,加强传统工艺的开发与创新,自主设计研发生产了各种日用、环保装饰、保健养生、旅游纪念等各种活性炭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产业体系由资源型向高的附加价值型的转变。“将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打造成室内装饰工艺品后,每公斤炭颗粒销价约合人民币400元,从经营‘工业活性炭’到经营‘活性炭工艺品’,几字之差,却让我们这家传统活性炭企业摇身变为创意文化产业,纯利润也提升了100多倍。”祁项超自豪地说。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开发出各种活性炭文化创意产品4大系列、300多个品种。2009年,仅活性炭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就达到540多万元,今年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有望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
为发展活性炭文化产业,平泉县聘请业内专家对产品的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进行了深入研究,谋划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学技术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产值可实现20亿元。
电话:186-3866-9716 邮箱:603563544@qq.com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