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极核引领 更好体现成都担当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聚焦极核引领 更好体现成都担当

2023-12-06 产品中心
  • 产品概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最近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亮丽篇章,是指导成渝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成渝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描绘了宏伟蓝图。

  成渝地区发展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动实践。当前,我国已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部署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使命和多重任务。精准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是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题中之义。要站在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当前与长远的角度,充分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三个关键词蕴含的丰富含义。

  “成渝地区”是地理空间,从战略方位上赋予了整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经济布局的重大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相较于之前的“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战略腹地更加广阔、地域概念更加开放。“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人口规模和6.3%的经济总量。推动成渝地区协同联动发展,将加快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双城”是发展极核,从实现路径上赋予了两个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整体成势的重大任务。不同于国内其他经济圈和城市群的单中心或多中心发展模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规划层面就明确了成都和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极核地位,要求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等战略引领下,成渝相向发展的新趋势明显,日益呈现出双核联动、引领区域高水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唱好“双城记”,持续增强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联动中部“经济陵谷”加快崛起,将加快构建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国家战略推进格局,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经济圈”是目标属性,从战略定位上赋予了成渝地区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增强引领辐射带动能力的重大机遇。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成渝地区承载了西部26%的常住人口、19.8%的经济总量,成为西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落实,将加快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第四极”,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纵深由沿海向内陆拓展,在西部形成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推动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构筑起更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和实力。

  在能级位势上具备内生力。全力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公司数突破6000家、产值突破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114亿元,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7位。

  在宜居优势上具备吸引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着力打造“轨道+公交+慢行”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成天府绿道4780公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5万亩,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公共服务的品质满意度位居全国110个监测城市第一位,连续数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在开放形势上具备辐射力。聚焦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亚蓉欧航空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为支撑,大幅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和国内联通能力,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最高吞吐量突破5500万次,国际(地区)航线位。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国际班列联接境外66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154.2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在合作态势上具备影响力。持续做大“主干”、做强极核,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牵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协同,积极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大力推进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轨道交通等共建共享共兴,联合成立电子信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医药健康等15个产业联盟,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落地项目464个,2020年成都都市圈非流动人口达296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24万亿元,以占四川全省35.4%的人口,创造了46.1%的地区生产总值。

  成都必须主动担当政治责任、强化示范引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全力以赴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全方面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学技术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全方面提高消费供给质量,创新消费供给方式和产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夜间消费等特色消费,构建供需匹配、多方互利、多元互助的消费制度体系。全方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深化金融领域试点和试验区建设,持续推动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方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聚焦消费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领域持续创新,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大力锻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着力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能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引擎,高起点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战略设计,强化战略科技、校院地协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科学技术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能力。着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平台,构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推动科研仪器设施及数据开放共享,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创新合作枢纽,搭建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深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成渝互动协同发展,打造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和谐环境,建立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机制,深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

  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入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用好“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比较优势,畅通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循环,建强亚蓉欧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双支撑”,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入推动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加快推进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及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等项目建设,强化国别合作园区等产业平台示范引领。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治理、经营和激励、监督管理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重点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深入打造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智能智慧监管,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聚焦绿色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探索建设“无废城市”,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聚焦智慧数字城市建设,创新智慧城市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做强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体系,完善超大城市智能化应用体系。聚焦公共服务供给优化,面向全龄人口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可及、有效供给,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努力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聚焦天府文化魅力展示,深度挖掘打造大熊猫、三星堆—金沙、三国、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级文化IP,加强宝墩、邛窑等十大遗址和城市历史建筑开发保护,结合大运会、世乒赛、世园会等重大展会赛事,开展城市之间国际文化交流旅游推广,扩大成都海外“朋友圈”。聚焦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夯实交通物流、市政能源、信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的抗风险、抗冲击及迅速恢复能力,确保城市安全韧性、社会安定和谐、市民安心放心。

  (课题组成员:成都市委政研室郑鉴洋、白飞、刘青松;成都市新津区委政研室张贵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友情链接:

底部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