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中的极核_本地_新闻首页_红星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集群中的极核_本地_新闻首页_红星新闻网

2023-12-06 产品中心
  • 产品概述

  成都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图为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 新华社发

  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沿线各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焕发出协调发展的勃勃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这里一年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仅从深圳港发出的集装箱就超过2600万标准箱。

  雄安新区,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题,这是第一个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的未来之城,更是中国高水平发展的新地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中国,正在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下,重新塑造自己的城市。那些千百年来占据着巨大时空并且各具特色的“人类载体”,正在急剧地改变着自己的历史进程。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顶级规模、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迈入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城市的发展程度已不再简单依靠城镇化来衡量,而要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

  习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经济循环的全球化,意味着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更复杂多样的层次,以更灵活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全世界城市和大型城市区域协同发展,迫切地需要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研究视角虽不完全一样,研究内容与结果有差异,但却包含以下共性:城市的发展均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演化,城市群体的发展是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而群内个体的相互关系则是从松散到紧密。

  2020年1月3日,习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中国西部真正开始启动建设新增长极。

  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动陆海,拥有两个人口超两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成渝两个城市,还包括川渝中间地带的大中小城市、城镇网络体系。两个城市之间的相向而行,不仅在于城市外延的扩张和强化中心城市,更在于以“极核”的力量,联动中部“经济陵谷”加快崛起,构建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国家战略推进格局。

  回溯深圳、上海等国内先发城市的发展历史,一个城市群从雏形期到成熟期的过程,也是核心城市生产组织由集聚阶段向扩散阶段逐步过渡的过程。

  对于成都来说,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又是成渝共建国家新兴极核的时代机遇;既是新时代城市全方面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标定发展高度的方向指引。

  这也意味着,作为“双核”之一,成都必须以更大的空间格局和视野,审视成渝地区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环境的变化,理解国家战略意图,研判成渝高质量崛起的发展使命与任务。

  目光向东。将于今年大运会前投用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如同一只驮日飞行的“神鸟”,打开了畅通世界的新门户。成都将成为中国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根据规划,该机场投用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

  脚步向东。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借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战略机遇,成都全面启动“东进”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开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主战场”。

  破除圈层发展惯性和资源环境约束,在更为广阔的回旋场域展开腾挪与布局。以2020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挂牌为标志,成都“东进”战略展开全面建设。一盘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大棋局,进入炙热的中盘阶段。

  “成都东进、重庆西扩”,从成都东部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一起开发开放、共担使命,形成高能级城市群,切入全球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正确的城市方略,是加密在前、辐射在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来,城市的密度足够,才可能外溢,才可能辐射。“天下所有中心,都凭资源的集聚和辐射而立足于世。”

  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曾提出,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区域,而是首先出现于某增长点或增长极上。核心城市的规模和能量决定了它辐射的远近,因而也就决定了都市圈范围的大小;核心城市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圈的性质。

  上海是一个例证,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吸引产业向其聚集,也持续地产生外溢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成为了长三角的“发展极”。从苏州、无锡,到宁波、常州,核心城市与各大圈层内功能不同的诸多城市相互协作,共同引导了整个长三角的要素在整个城市群中的运行和配置。

  对于成都来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强化“极核”引领,城市“加密”的必要链条,是提能级,进而强带动。持续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推进建设增长极和动力源,强大自身,才能更好达成协调发展。

  将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发展的路径相当明确以点带面,集体成势。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成都东部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发端于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定位,但承载的是点亮城市“核心”的共同使命。推动三区优势乘数叠加、短板互补消融成为破解发展困局、推动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整体提升的必要路径。

  不做重复之功。打破传统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域藩篱,以现代功能区经济和产业生态圈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市空间的统筹利用、市场要素的高效配置、营商环境的统一打造、产业功能的合理布局。

  做好功能分工。联接龙泉山“两翼”,涵盖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使不同城区间形成具有合理地缘经济关系的城市分工体系,不是无序与削弱,而是协同与共荣。

  统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之下,产业、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已开始呈现出外溢趋势。而对长期受制于“中部塌陷”的众多中小城市而言,这些转变,也撑起了合作的骨架。

  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四川创造性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

  以“干”带“支”,均衡发展。成都与全省20个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区三带”产业协作带加快建设、高铁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大动作频频中,川内城市的同频发展正在跑出加速度。

  辐射效应立竿见影。以眉山为例,公交化动车开行后,2019年眉山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15%。7家文旅类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5%以上。

  成都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为支撑,为各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市州则以各自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区位优势为支撑,与成都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有机发展整体。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集群中迈向世界,集群中的“极核”,也将更加凸显。新时代的中国城市,有此使命,更有此自信。

  百年以来,世界各国以海权为纽带掀起了跨越各大洲的全球化浪潮,沿海地带首先成为发展轴和发达地区。有研究表明,世界60%的GDP分布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内,从而现有的许多全世界城市均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要成为全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处在面向全球的主要发展轴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使成都由第一轮开放的“内陆腹地”跃升为第二轮开放的“前沿高地”。

  时代的选择、国运的上升,为成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进击机遇。全世界城市的本质,就是成为在全球网络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重大节点。跳出盆地,在更大范围拓展载体和空间;展开双翼,以更大格局实现更大发展。当下的成都,剑指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正努力成为世界市场中那个无法替代的“节点”,如新加坡、迪拜等城市那样,不囿于先天条件的限制,全力以赴建立自己的“枢纽地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引领城市崛起。随着中国“第四极”突围而出,成都也终将一跃变成全球的“极核”。在大国崛起的“中国叙事”中,从始至终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成都已就如何以更好的态势出现在国际视野,不断焕发世界城市的活力作出了部署与实践。

  一座世界城市的不断成形与稳步更新,又将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请关注明天的第五篇《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友情链接:

底部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