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原因,全球多个环保展会已宣布取消或改为线届中国环博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环保产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及地区的2157家环保企业。参展公司数比上一届增加了近两成。
展会上,垃圾产业成为多家企业角逐的“热土”,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上海,更是汇聚了全球企业家的目光。
曾经代表落后投放习惯的小区垃圾管道井,经过科技赋能,正以一种全新形态回归。
被吸入真空管道的垃圾袋,以不低于9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从居民门外的投放口到小区垃圾箱房,全程仅需几十秒。这是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苏州)有限公司展示的城市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企业代表和记者说,这项技术已成熟应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的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大型社区,而在我国,目前落地的项目主要在南通、沧州、乌鲁木齐、兰州等城市的医疗服务领域,数量屈指可数。
投放垃圾十分便捷、收运垃圾不再“跑冒滴漏”,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两个优势,但要在我国大规模推广,还有不少瓶颈。
初期投入成本过高是一大门槛。以一个有5000户居民的社区为例,铺设一套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投入大约要3000万元。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0年以上,相比传统的垃圾收运模式才有优势。
另一大门槛是许多城市规划开发时没有留下足够的地下管廊空间,这让想在地下“飞行”的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无用武之地。
此外,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本质上是一套垃圾输送系统,并不具备足够精细的垃圾分类指导及监督功能,所以该系统收集的生活垃圾“纯度”很依赖投放者在垃圾分类上的自觉。
有一种观点认为,源头过于便捷的垃圾投放,在现阶段并不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多地推行的“定时定点”,其实是通过“不方便”来倒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销售经理吴俊毅表示,上述“痛点”都在尝试突破。比如成本问题,企业希望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规划早期就介入,最终将系统的投入成本摊入房价,让居民自己决定是不是要为更便捷的配套设施买单。
又比如源头垃圾分类的问题,艾信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发出投放口的垃圾分类辅助系统,目前可对投放人的身份及其投放的垃圾袋进行识别,将来会开发更多功能,确保系统终端所收集垃圾的分类正确率。
“相比社区,医院、机场等公共场所是潜力更大的客户。”吴俊毅透露,南通一个医疗综合体的住院楼正在安装他们开发的系统,投运后将由住院楼内指定的保洁员刷卡投放分好类的袋装垃圾。
经测算,此举可为高频运行的住院楼电梯“减负”,也符合防控疫情的要求,消除了楼内生活垃圾在清运过程中暴露的风险。
过了分类投放这关,生活垃圾的下一站是中转分拣场所,“天南海北”的垃圾云集于此,硫化氢、氨气等臭气开始作祟。
对此,上海区域标准《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限定了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值,不受臭气所扰,也是中转分拣场所周边居民的基本权益。
在上海莱泰生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异味控制事业部副总监俞子豪看来,抑臭除臭是一个前景相当广阔的市场。该公司的一款“干式化学过滤器”今年将落地杨浦区生活垃圾中转站。
业内人士指出,抑臭除臭的主要成本之一是耗材。以一个日转运量300吨至500吨的生活垃圾中转站为例,达到理想除臭效果,一般活性炭使用两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次,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视为危废品,使用者还要支付一笔专门的处置费用。
“延长耗材寿命、完成除臭使命后保持环境友好,是业内近期攻关的两个课题。”俞子豪表示,“干式化学过滤器”使用的是复合滤料,由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粘合剂等制成,用于上述规格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可维持两到三年的理想除臭效果。同时,该滤料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除臭,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无害,可当作干垃圾处置。
该公司认为,相比只用活性炭做滤料,使用“干式化学过滤器”及复合滤料约一两年后,成本优势会慢慢的明显。
尽管绝大多数上海市民在源头充分做好了垃圾分类,但总有极少数不分类产生的混合垃圾进入生活垃圾中转站,这需要二次分拣来完善。
除了混合垃圾,上海“蓝桶”里装的可回收物不进行精细分类,需要社区或单位的保洁员,又或者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二次分拣。
分得越细,价值越高。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从中觅得了商机,该企业称,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相关固废智能分选装备,九成由其生产,其中一套设备已经在上海嘉定区投运。
本世纪10年代,国外企业纷纷开发出垃圾分类机器人,随着我们国家加速推进垃圾分类,近两三年,一大批国产品牌相继诞生。
“用机器取代人工,效率和性价比一定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广东弓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卓亚表示,其公司开发的智能分选机器人“PiCKiNG∙Ai”完成一次识别、抓取和分拨,仅需一两秒,效率是人工的两到三倍,且准确率可达95%以上。
经测算,一个由6名员工组成的人工分拣团队,用上述机器人替代后,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仅相当于该团队3个月左右的用人成本。
莫卓亚坦言,视觉传感、光谱传感、金属探测等技术都已经很成熟,未来竞逐的主要领域是深度学习、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传送带上平铺着几个垃圾,识别出来不稀奇,几个形状一样、颜色差不多,还叠在一起的垃圾,这才看得出机器人的水平。”
分类的目的是让每一种垃圾的“纯净度”符合末端处置环节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或循环利用,让环保效应尽可能最大化。
在垃圾分类成效显著的上海,高纯度的可回收物的确获得了更多“重生”的机会,但这条“重生之路”却未必环保,因为环节太多。
以塑料外卖盒为例,被食品污染的塑料盒需要清洗、破碎和消毒,再熔融造粒,才能成为新的聚丙烯原料。而受到环保等条件的限制,上述几乎所有环节都要通过较长的物流环节,在外省市实现。
如此多的环节,势必导致塑料“重生”的成本趋高,“重生”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也高,最终,再生塑料制品以成本高于原生料制品的“形象”进入市场,在依然计较“性价比”的市场内遭受冷遇,再溯产业链而上,影响相关环节的积极性。
很多人至今还没有办法接受“环保是奢侈的”,有没有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少可回收物“重生”的环节和成本?
一家山东的企业在环博会上给出了答案,管你是什么废旧塑料,通通吃到“肚子”里,将废旧塑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分解成小分子或单体状态,最终产出燃料油、固体燃料和不凝可燃气。
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销售总监周琛透露,该公司的技术及产品已被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认可,一个年处理量2万吨的项目已落地丹麦,当地收集的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种类的废旧塑料将变成“油”,为巴斯夫所用。
“类似的废旧塑料项目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例。”周琛坦言,国外项目先行一步,主要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分类实效,确保足量的高纯度废旧塑料有稳定的来源,也得益于欧盟严格的法令,明确限制垃圾填埋与焚烧,并要求再次生产的能源、原料的使用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比例。
周琛透露,垃圾分类氛围良好的上海,可以保障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一直是他们心仪的潜在市场,但相关项目能否在上海落地,还要综合考量环境影响、产值、是不是满足当地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等因素。
电话:186-3866-9716 邮箱:603563544@qq.com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