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 贝尔纳
世间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观点初看上去很有道理,很能迷惑一些人;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观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中国人口太多”就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常常有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说什么“现在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一倍。”
果线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反而饿死了那么多人?在1900年,中国人口只有4亿,是不是那时的中国人就生活得很好?
首先,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是第一人口大国了。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现在中国人口为14亿,而世界人口已达76亿,中国人口不到世界的五分之一。如果拿中国与印度作对比,则中国人口的相对量减少得更快。就在本月,印度人口已经超越中国,变成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其次,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不能单从人口总数来看,还要看人口密度。例如,新疆的人口总数虽然比上海还要多,但由于新疆的面积比上海大得多,所以很多人都说上海的人口太多了,而没有人说新疆的人口太多了。
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为什么很少有人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有人说:“中国西部有很多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日本也有很多火山和地震,而且平原极少。现在假定日本和韩国的全部国土都适宜人居住,中国只有一半国土适宜人居住,即使这样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还是高于中国。
第三,所谓“中国人口太多”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看。比方说,现在中国有13亿人,许多人都说“中国人口太多”。如果中国人口现在只有6亿,相信没多少人会说“中国人口太多”了。但在1900年,中国人口只有4亿,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口太多”。
事实上,所谓人口是“太多”还是“不多”,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恰恰是那些经济发展缓慢、没办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的国家觉得人口压力大。而那些经济发展迅速,可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并顺利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初始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资源拥有非常少,反而在经济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感觉劳动力缺乏,八九十时代的亚洲四小龙就是例子。
有人说:“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许多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很高,而很多穷国却人烟稀少。例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三倍,人口仅有7.5亿,非洲的人口密度远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然而非洲却是世界上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实际上,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与这一个国家的面积大小或人口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各国人均GDP排名能够准确的看出: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
有人说:“每年春运期间,中国的火车站总是人山人海,火车上人挤人,人叠人,可见中国的人口是太多了。”然而,为什么你不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铁路和火车太少,反而认为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米,不及一支过滤嘴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
有人说:“现在失业的人很多,可见中国的人口是太多了。”如果说存在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为什么日本的人口比阿根廷多几倍,而阿根廷的面积比日本大几倍,然而日本的失业率反而比阿根廷的还要低?
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们都只想打工而不想当老板,那么即使这一个国家只有几万人,也照样会存在失业现象。一个国家要减少失业率,最好的办法是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当老板。
有些大学毕业生一边在叫嚷“中国人口太多了”,一边千方百计地想留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既然他们埋怨“人口太多”,为什么又不愿去人口较少的小城镇呢?因为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准。人多意味着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多。
中国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为55名。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几乎都比中国富裕,欧洲国家更是如此。亚洲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比中国富裕得多,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却是最贫穷地区。显然,将中国问题怪罪于人口太多,是巨大的谎言。
据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中国总人口突破14亿大关,这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崔树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总人口应该就在14亿多就见顶,应该是到不了15亿了。同时,见顶的时间也会比之前预测的有所提前。”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继续下跌,2018年为89729万人,2019年为89640万人,下降了89万人。
在这背后,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2019年人口出生率较2018年继续下跌,并创出1952年以来的新低。但是,1465万人出生人口,距离此前多位学者预期的1000-1100万人,有明显的提升。
崔树义指出,2019年出生率的下降是在预料之中的,而且下跌幅度并不大,比2019年相差还不到100万人。出生率下跌背后,是“二孩”效应的减退,2016年放开二孩之后,很多高龄产妇生育第二个孩子,但这些人想生的基本已经生了,因此2019年预计一孩的占比将超过50%。
“不一定。目前,人口出生率的下跌与婚龄、育龄的推迟有关,当然现在很多人的生育观念也在改变,但是由于我国丁克家庭相对还是少数,我认为未来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生育。因此,尽管目前出生率下跌,但是未来不排除有反弹的可能。尤其是随着中国人口政策的完善,生育率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缓慢的抬升。”
但是,出生率已经不可能快速提升,并上升到很高的水平。这导致我国人口总量可能提前见顶。
崔树义认为,之前预期中国人口总量见顶会达到15亿,但是目前看来到不了15亿就会见顶。同时,中国人口总量见顶的时间也会提前,之前预计是2035年见顶,目前看来,2030年甚至更早,中国人口总量就可能见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跌。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9年较2018年下跌了89万人。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下跌已经持续数年,从各国的历史情况看,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减少,但是从劳动年龄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我国劳动力总量的供应是比较充分的,可以支撑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必过于渲染用工荒、人口红利结束之类的,应该说现在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结束。”
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2019年这一比重为64.0%。
数据显示,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2019年,这一数据上升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中国在快速老龄化,2019年65岁人口是以接近1个百分点的数量在上升,而且这一数据还可能加快。”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崔树义举例说,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人,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23年集体进入60岁,老龄化速度将再度加快。
“为此,国家也推出一系列政策,比如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提出,激励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这些都是在进行应对老龄化的准备工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2015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数都在1600万之上。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当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2017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723万人。
2018年之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出生人口出现下行趋势。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了1523万人。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下降到1465万人。202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当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2021年出生人口又较2020年下降了138万。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我国已经逼近人口“零增长”。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与2020年相比,全国出生人口从1200万降到1062万,减少了140万左右。与放开二孩之后2016年的1786万人相比,减少了700多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净增量梳理发现,2021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1年我国人口增量仅48万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2022年,我国或许就将迎来总人口的“零增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比之前人口学界的预测要提前好几年。而且我们目前尚看不到分省的数据,但我预计有不少省份在2021年已然浮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崔树义指出。
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人口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口增速放缓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宁吉喆指出,根本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近年来,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也在推迟,加上其他一些生育成本提高方面的因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有所降低的。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会降低。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韩国出生人口也比上年减少。
宁吉喆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大多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育龄女性总量较多。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仍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人的出生规模,人口总量将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
二是“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从过去十几年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均取得积极成效,出生人口数量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比2010年多了3000多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主要是两次“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了生育率提升。
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逐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三是人口的预期寿命在持续提高。我们国家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有助于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一些被推迟的生育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释放,这一些因素都将对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虽然,“三孩”政策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人口减少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毕竟出生人口数的较快下降,主要是一二孩的“竞相”下降所致。
一位业内的人表示,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全面三孩之前就没有多孩出生”,正相反,多孩生育是一直都存在的年出生多孩的规模一度达到了161万,这个数据已比很多不知情的人估算的全面三孩后年出生多孩的数量还要多。
如图,近年来一孩数和二孩数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达峰并持续较快下降,而三孩数在2019年达峰并在2020年出现了回落,2021年非常有可能会延续回落的态势。至于2022年,即使三孩数确实因政策放开出现回升,也必然是在小几十万的规模,并不能找补回一孩二孩的下降。其实,一孩的低迷,就奠定了二孩与三孩的低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在2020年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们现在也在做预测,如果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大概每年新增加出生人口30万左右。你想,每年增加30万和现在每年出生一千四五百万人相比,微乎其微,都不够波动。”
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矛。人口多了不是好事,人口少了同样也不是好事,这一切的重点是人口结构。
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这是相对理想的人口结构。而如果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
其一,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劳动力供给一旦减少,必然对经济稳步的增长形成拖累。
其二,少子化的问题相当严峻,但更严峻的是少子化叠加了老龄化的趋势,这将带来双重问题。
养老金我国取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已经用于老年人的养老,未来一旦养老金收支出现缺口,这一代年轻人未来的养老金该怎么样才能解决,也就成了难题。
其三,出生人口减少,人口一旦负增长,必然会拖累资产价格,未来将没有足够多的“接盘侠”。
数据显示,我国80后人口高达2.23亿人,90后人口1.67亿人,而00后和10后人口分别为1.58亿、1.68亿。
这意味着,00后和10后整体人口,相比80后和90后,少了6000多万。
要知道,年轻人不仅是创造者,还是房地产的重要支撑。代际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比重下滑,将会成为房地产最大的黑天鹅。
当然,这一局面,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响并不明显,但一般城市可能会面临人口基本盘的压力。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非流动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非流动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宁吉喆称,“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实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是消费。一般来讲,当人口结构发生很重大变化,特别是生育率下降,同时老龄化迅速上升的时候,那么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抑制是特别明显的。相对来讲,人口老龄化以后,人们的消费意愿会逐渐降低。
这个情况在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特别是老龄化特别严重的一些国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住房消费,老年人的购房意愿肯定比年轻人要低很多。
中国现在当然是创新力很旺盛,因为我们现在这批三四十岁的年轻人都是八十年代生人,那时候每年还生两千多万,到现在每年新出生人口是一千多万。
未来的年轻人数量减半,对整个社会的活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未来的国际竞争可能就是创新力的竞争,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从财富储备、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科技支撑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综合来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
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坚定不移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又一大难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影响社会活力、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创新动力、制约经济的发展,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重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考查,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衡量标准、表现、产生的原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与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老龄化产业等。
1、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2、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4、原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高,老年比重上升;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生育观念改变,出生率低。
8、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分析:(1)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形态趋势迅猛;(2)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3)高龄化趋势加剧;(4)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
9、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负担;(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5)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万达巨额对赌协议危机化解,王健林交出绝对控制权,母公司现金流未来或降低
正部级“老虎”被指“将政协委员资格等私相授受”!落马前两天还公开出席活动
萌娃走在雪地晃晃悠悠,最后倒地直接就躺着不起来了,这小小的背影太可爱了。
宝妈晒出自己的可爱女儿,红彤彤的脸蛋像极了熟透的红苹果,“我的互联网女儿加一”
看起来奶呼呼的小萌娃,跳手势舞的样子可爱极了,“论怎么和陌生人争抚养权”
电话:186-3866-9716 邮箱:603563544@qq.com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